愿做汉藏交流的红色“信鸽”

口述/斯朗·丹增曲培;整理/本报记者;奚冬琪

人民政协报

2020-09-03

斯朗·丹增曲培

    8月28日至29日,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9日深夜,我辗转反侧,一次又一次回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一遍又一遍阅读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文件精神,同时回想起自己这些年来的经历,感到既亲切又自豪。

    从雪域高原到荆楚大地

    我出生在拉萨,童年是在西藏高原度过的。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内地创办了“西藏班”。我因成绩优秀,被选为“西藏班”学生,到当时的湖北省沙市六中读初中。

    那一年我13岁,和同行的伙伴一起,整整花了25天的时间,才从家乡来到沙市。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船,大家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十分不适应,不少人甚至因此打起了退堂鼓。那时的我就想:什么时候要是能从家乡直接坐上飞机来湖北就好了。

    毕业后,有西藏的干部和我说:“现在内地的很多人对西藏并不了解,尤其是湖北,西藏人很少。你在当地读过书,又是藏族,应该把西藏的文化传播到内地去,让民族团结和谐的种子开花结果。”于是,我决定留在湖北,并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在母校沙市六中旁办起了一家藏族风情小店———唐古拉民族饰品店。

    我将从西藏带回来的各种藏族饰品挂在店内的墙上,店里的老板、营业员、收银员,都是我一个人。顾客对哪件饰品感兴趣,我就给他们讲跟那件饰品有关的故事,以及西藏的风土人情。我店里的饰品都没有标价,收银台就是个透明的塑料箱子。客人看上哪件饰品,觉得该给多少,就放多少钱到箱子里。刚开始我也有些担心,但几天后打开箱子,发现里面绝大部分是50元、100元。说明顾客喜欢西藏商品,更喜欢我给他们讲的故事。

    应该是藏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我的真情感动了顾客,慢慢地,我的小店的名声也传播开来。从2000年开第一家店到现在,全国已经有了100多家“唐古拉”品牌的全国直营店和加盟店。

    做汉藏交流的使者

    饰品店的成功,让我下定决心,立志要为民族交流多做点事情。

    2010年,在武汉市援藏办的支持下,我创办了“西藏印象”大型主题餐厅。2011年5月,为了更好地助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汉藏文化交流中心在“西藏印象”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家在藏区外集中展示藏文化的综合性窗口和促进汉藏交流发展的多功能平台。交流中心集经济、文化、旅游、教育、就业等5方面为一体。从此,我可以为汉藏民族交流做的事也更多了。

    2012年,为响应湖北在西藏率先开展的100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治和100名西藏大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即“双百工程”的号召,我们联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经视谈笑爱心基金,率先赴西藏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免费救治活动。

    我清楚地记得,首批来武汉治疗先心病的格桑刚到医院就哭了。8岁的格桑是牧民的孩子,因为疾病,他从小就不能剧烈运动,只要跑得稍微快点,他就会胸闷、流鼻血不止。虽然他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但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不能上体育课,直到接受筛查时才确诊。治疗结束后,孩子拉着我的手,高兴极了,他又蹦又跳,大声呼喊:“我又可以踢球了!我又可以踢球了!”

    离别时,我到武昌火车站为孩子们送行,突然看见格桑高举着一张白纸,上面用藏语,以及歪歪扭扭并不熟练的汉语写着:“雅布肚武汉!”(藏语“谢谢武汉”)“武汉最好!”那一刻,我感到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如此有意义。

    2013年,汉藏文化交流中心与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共同建立藏族学生创业就业平台,为藏族学生提供营销、农牧、旅游等方面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为西藏学子提供远程教育。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10点至11点,在藏族学生微信群里,和大家聊天,给成员们提供帮助。聊天的内容有就业意见、为家乡的农产品找销路,甚至还为年轻人解决恋爱烦恼……现在,群里的学生们都叫我“大哥”,有什么事情总爱找我。一想到能实实在在地为藏族学子提供帮助,我就觉得特别充实和开心。

    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和武汉市政协委员,我也一直提出建议和提案,希望能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职业技能培训。

    嘎多和尼珍是山南乃东区结巴乡桑嘎村的两姐妹,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4月,两姐妹通过我们的技能培训平台,到武汉参加中西式菜品制作和烹饪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学习,两姐妹学会了50多种菜品。2018年1月,两姐妹自己开了家餐馆,每人每月平均有3000元的收入,成功脱贫。多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通过来武汉交流,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学习技能,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这些年来,因为当年的“乘飞机到湖北”的梦想,我力推武汉天河机场至拉萨贡嘎机场的直航,带动了更深层次的汉藏交往;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一方面做武汉西藏中学师生的安置和保障工作,同时积极组织西藏企业和社会力量产品援汉进社区;将来,我还计划创建汉藏交流的新阵地,推动汉藏交融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我给自己起了个微信名,叫“汉藏丹鸽”,意为:一片丹心永向党,汉藏交流我为鸽。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藏族学子、更多的“红色小信鸽”,能够架起汉藏交流的桥梁,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