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英才 不忘初心谱新篇

——厦门华厦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纪实

人民政协报

2020-07-29

2018年11月,厦门华厦学院教育部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创新工场揭牌。

2018年11月,创校名誉董事长蔡望怀(右二)莅校指导学校新工科建设。

2017年8月,厦门华厦学院选派百余名师生参与厦门会晤志愿服务,广受好评。

image.png

2019年7月,厦门华厦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

    题头:厦门华厦学院建校以来,充分发挥民办体制机制优势,通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构建高端应用技术科研平台、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开放办学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要举措,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调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内涵式发展,办学成绩斐然。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教学质量与就业双保障单位”“绿色校园”“黄炎培职业教育奖”“5A级民办非企业单位”“5A级平安校园”等殊荣。  

    一、恪守初心,坚持非营利性公益办学

    厦门华厦学院于1993年由时任厦门市政协主席蔡望怀倡导、厦门市政协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创办。成立伊始,创校名誉董事长蔡望怀便独树一帜地确立了“只作奉献、不求回报”的办学宗旨,倡导并坚持非营利性公益办学方向。近27年来,学校董事会成员甘为华厦义工,均不领受任何酬劳和补贴,从未分取任何红利,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和精神,坚持非营利性公益办学初心,贯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宗旨,全力办好一所高水平的民办大学。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非营利民办高校办学制度”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院校,2013年成为首批全国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联盟成员之一。《国是咨询》曾刊文指出:“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有别于其他民办高校的‘零回报’兴办教育模式是其17年创业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2019年7月10日,人民政协报以《当好教育事业“义工”,办好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大学》为题报道了学校的非营利性公益办学成绩。

    二、立德树人,思政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导向和实践指南,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开设了“思政翻转课堂”“思政微课堂”,创新建立了“1235N”党建模式,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学校先后获批“中共厦门市委教育工委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厦门市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福建省第一批非公党建实训基地”。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教工党支部获评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其成果在教育部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推进会上展示。党建理论宣讲专题连续入选厦门市理论宣讲专题目录专辑,多位教师获聘厦门城市党建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三、新工科引领,布局特色学科专业群

    学校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建设学科专业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立足地方,定位应用,紧贴产业”为原则,分步构筑了新工科引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一是瞄准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急需,重点建设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及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群;二是基于长期深耕民生健康领域,大力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康复治疗学及医学检验技术等优势学科专业群;三是服务福建自贸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需要,大力建设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优势专业,为厦门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依托这些应用型专业群,学校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环境与公共健康学院建立了“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气环境研究中心”,承担了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厦门市空气质量网格实测项目、农村污水站监测等技术服务。信息与智能机电学院以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互联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基础,服务“智慧厦门”建设,已建成的福建省第一家集智能机械、大数据应用、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微机电等相关平台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应用创新工场”,可有效满足区域“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建设的人才需求。

    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1个省级本科高校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2个省级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建设项目、5个省级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立项、2个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立项;3个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四、协同育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着力汇聚各方资源,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评价等各个方面全面实施教学改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互动、多方协同育人”为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校校、校政、校企、校协(学)会等联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建设在线课程、设置特色课程、打造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与技能竞赛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等举措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学校以ICT产业学院、“大曙光”数据产业学院、智慧财税产业学院以及省级财务与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财务与审计信息化研究中心、现代供应链研究中心等智库类研究机构为基础,与中软国际、中国平安、厦门通达集团、上海发那科等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并初获成效;同时,学校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建设“人文、自然、简约、和谐”大学为目标,从绿色教学、绿色科研、共同体构建和绿色文化等方面着手,探索构建绿色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具有绿色理念和绿色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学校已建成8个国家级产学育人平台,10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和9个合作创新平台,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有福建省本科高校一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7项,建成8门省级精品资源课和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校级在线课程12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10项。学校办学以来,累计为社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27028人,其中就业于福建省的学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80%,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肯定。此外,近三年本校学生累计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级奖项3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国内省级以上100多个奖项,46名在校生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6名学生申请的专利获得授权。学生作品获第九届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大赛工艺美术类金奖。同时,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全过程,通过设立创业育苗基金、创业实验园区,开展创业活动和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学生创新创业公司20余家,已获评省级众创空间、省级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星创天地等称号。

    五、人才强校,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着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提升质量夯实基础。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来抓,潜心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组建了一支具有行业背景的应用型师资队伍,立项建设了一批教学及科研团队,从学历、教学能力、职称等各方面全方位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教师定位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整体转型。中青年教师是学院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学院启动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对科研人才给予科研启动费支持和教科研突出业绩奖励,推行博士进修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举措,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和实践教学水平,并设立“望怀青年学者”项目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发展。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入选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2人;学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为44.8%;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占比为69.89%;“双师型”教师占比为43.73%。近年来,在学校实施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过程中,一批年轻教师成长为教学骨干,承担起教学科研工作重任并屡获嘉奖。学校教师获省级一等奖1位(获得省级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省级二等奖2位、省级三等奖3位。2019年8月,学校教师获批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民办院校。2020年该校教师专著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人文社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18年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福建省普通高校发展潜力监测报告》显示,在省民办高校领域,华厦学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第1位,“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数量”位居第2位,“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数量”位居第2位;科学研究方面,华厦学院是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两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六、春风化雨,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学校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主动对接厦门市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计算机与通讯设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面向社会开设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CAD等培训课程,逐步形成了涵盖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的社会培训体系,已累计培训高技能人才2万余人。学校继续教育中心先后获得“厦门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厦门市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技术工种定点培训机构”等称号,已成为厦门市优质培训基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学校秉持非营利性公益办学初心,依托康复治疗学、食品治疗与安全等专业优势,做“有温度的教育”,持续关爱“自闭症青少年”的康复与成长。开放了食品工艺实验室、绿色环保实验室等专业资源,与厦门星星特殊教育发展促进中心、厦门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联合开展公益活动,为自闭症青少年提供职业技能辅导培训。学校与国内自闭症干预康复龙头特教机构——北京五彩鹿特殊教育集团共建了“华厦-五彩鹿自闭症教育康复实训基地”,通过构建自闭症群体终身教育平台、联合培养特殊教育行业专业人才,为满足条件的特殊群体提供实习岗位等方式,持续助力特殊群体教育和发展;学校大力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每年发动5000多人次的大学生走进企业、机构和社区,开展各种服务志愿活动。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厦门会晤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筹备及服务保障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智慧华厦,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以建设“智慧华厦”为目标,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二等奖2项;与厦门网中网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企业价值创造实战软件被400余家高校采购或试用;被厦门市教育局委托成为全市信息化教学培训单位。

    学校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了“华厦·超星数字教学媒体制作基地”、智慧教室以及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等,致力于打造“智慧学习工场”和“智慧校园”;建成了有100万种电子书、10万集学术视频、3000万篇文档资料以及全国高校各院系的本科课程信息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通过ICT基地SOA平台,将教学、行政、财务、后勤等统筹规划。构建了以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为基础、以教学运行管理平台为枢纽、以教学运行状况分析平台为监控、以立体化教学平台为支持的4个层次的立体教学管理系统;研发了学生基础信息管理、迎新系统、校园活动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后勤报修系统、订水系统等;上线了“微华厦”移动应用平台,其理念和平台在国内高校处于先进水平。

    八、合作共赢,全面实施开放办学战略

    学校依托地缘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学校充分发挥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和战略支点城市、闽台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和先行地区的优势,紧密契合国家及区域重要发展战略需求,积极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全面实施开放办学。在国际化合作办学方面,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阿肯色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美国设立“中国语言学院”,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加入德国“SAP大学联盟”全球项目、与德国工商会(AHK)及SAP大学联盟共建“中德合作创新中心”、开展“AHK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等方式,助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学校积极开展对台交流,已与台中科技大学、修平科技大学、慈济科技大学等17所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专业对接、课程设计、共建“两岸职业教育培育基地”、师生互访、师资培训、学术研讨、竞赛论坛等方面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已选派百余名教师赴台交流调研,并邀请来访的台湾学者开设专题讲座,已达成多个合作项目,内容涉及半导体的生产制造、食品检测专业的建设发展、数字媒体平台建设、绿色校园建设、共建“E-Learning”网上互动平台等;累计已选送百余名学生前往台中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修平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进修或培训。通过这些多形式、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优秀办学经验,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合作中促提升。 (厦门华厦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