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应急体系提高城市“免疫力”
———住宁全国政协委员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发声
本报记者;范文杰;高志民
人民政协报
2020-05-24
疫情之下,“公共卫生”成了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住宁全国政协委员们也不例外,多名委员围绕如何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高城市“免疫力”,提出意见建议。
此次疫情暴露出最直观的问题之一,就是公共卫生人才严重短缺。据资料显示,2009年-2017年,全国医院卫生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增加76.3%和80.8%,但疾控中心的卫生人员和技术人员则分别下降了3.0%和4.1%。一些高校公共卫生学科的学生,在就读期间就想转专业,很多人希望转到临床或其他学科。专业学习人群的不稳定,导致最后真正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并不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待遇较低、地位不高。”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建议,提高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待遇和地位,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公共卫生系统留得住人才。
与她有同样想法的全国政协委员金群华是宁夏医科大总医院院长。金群华委员提出,加大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试点本硕博连读培养公共卫生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全体医学生教育,加强面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
农工党宁夏区委会主委戴秀英委员认为,应尽早启动修改《传染病防治法》,并联动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她还建议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和疫情预警机制,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蒋齐委员也认为,要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功能定位;建立突发传染病应急检测生物安全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快速应对突发传染病的医防协同机制。
“在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无人能置身事外,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委员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