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唱响华影展望

“华语电影展望高峰论坛”在厦举行

本报记者 照宁 实习生 曾天泰

人民政协报

2019-12-09

    金鸡高唱,厦门众星璀璨;展望未来,侨乡共聚群贤。近日,由厦门市影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导,集美大学主办,集美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系列活动“华语电影展望高峰论坛”在厦门市集美大学举行。

    据悉,历时3天的论坛包括两场主论坛及5场系列讲座和两场专题分享会,共有500多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影视从业者以及集美大学师生参加。与会嘉宾围绕“共同体叙事”“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和创新发展”“华语电影的包容性”等几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加深学界对不同地区华语电影研究现状的认识。

    “本届金鸡百花奖如此高的规格,我认为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也对华语电影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表示,未来华语电影应做到“四个大”:大市场、大产业、大电影文化、大电影教育。“两岸四地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应进行影视资源的合理流通整合。如果这‘四个大’更加深入,我们的华语电影就会更具优势,更有效地进行全球竞争。”

    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看来,在华语电影新的“黄金时代”,不要被既有的华语电影概念限制了想象。他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观背景下,华语电影要走向共同体叙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有理论的思考和辨析,更要从实践出发寻找华语电影的发展道路。

    “华语电影要向全球奉献更多高质量的精品佳作,建立艺术声望,就需要解决美学传承的问题。”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认为,在传统美学传承中的个体人格美应当作为华语电影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内涵开掘的侧重点。“从《我不是药神》到《攀登者》,无不体现了个体人格美带给观众的心灵震撼。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美学观念,在电影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当记者问及电影宏观叙事与个体表现是否存在冲突时,周斌表示,宏观叙事具体到艺术的表现上,也需要通过个体的人物情感进行表达,把重点落实在人物命运的描写,才能更好折射出电影大背景下的宏观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还特设一场校园电影放映会,播放由黄健中导演、陈道明主演的《我的1919》,并进行主创映后座谈,这是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的一个深入大学校园、面对莘莘学子的放映活动。《我的1919》校园放映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具有时代意义。